核心
  提示
  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消費者的信任,沒有國產奶粉企業的自信,正是“不嚴格監管”的惡果。只有施行“史上最嚴監管”,才能重塑國產奶粉企業自信,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
  □ 付克友 成都商報評論員
  被業內稱為嬰幼兒奶粉行業“史上最嚴格門檻”的換證審核工作5月底結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5月30日公佈的名單顯示,82家國有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重新獲得生產許可證,而未通過審查、申請延期審查和申請註銷的企業有51家。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不是後來政策有些放寬,“幾乎一半乳企都會被淘汰”。
  “史上最嚴格門檻”可以看成是中國欲對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厲行“史上最嚴監管”的一部分。當大量的國內奶粉企業在“史上最嚴”面前折戟沉沙,越來越多的外資奶粉企業已經兵臨城下,在中國佈局越發深入,頻頻投資建廠。與此同時,單獨二胎政策放開,中國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日益增長,“史上最嚴”留下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各大品牌都在虎視眈眈。看起來,“史上最嚴監管”的痛下殺手,似乎成就了外資奶粉企業以及進口品牌的大好機會,這未免引來奶粉的民族品牌與洋品牌,或國產與進口之爭。
  但這是無謂之爭。在一系列奶粉質量安全事故嚴重影響和打擊了國產奶粉形象以及國內消費者信心之後,“史上最嚴監管”才是國產奶粉的救贖之路。
  需要澄清,所謂“史上最嚴”,並不是說中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行業監管真的“太嚴格”了———就如同某奶粉企業高管痛苦不堪的感嘆那樣———而不過是相對中國以前的監管而言,如今顯得“嚴格”罷了。今天的“最嚴”,凸顯的恰恰是昨天的“不嚴”。
  事實證明,昨天的“不嚴格監管”,並沒有給國產奶粉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反而成為國產奶粉的滑鐵盧,併成就洋品牌的勝利。進口奶粉的價格問題,很能說明問題。媒體報道稱,在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奶粉像中國這樣高。許多國外品牌的嬰幼兒配方乳粉,在歐洲價格大多是9—15歐元,不到130元人民幣,而在國內售價卻高達兩三百元,甚至達到470元。這一方面固然有銷售渠道費用偏高的問題,但商品價格的決定,歸根結底在於市場供需,在於消費者選擇,指責進口奶粉價格虛高無濟於事。照理說,進口奶粉價格虛高,本應是國產奶粉的競爭優勢才對———價格可以更低,還占據天時地利。但結果並非如此,甚至形成價格越低越沒人買的“馬太效應”,價格競爭手段不再有效,因為國產奶粉失去了“人和”———消費者的信任。因此,我們看到甚至很多大名鼎鼎的國產奶粉企業,也紛紛跑到國外代工生產,搞出一個又一個的“假洋品牌”轉銷國內。在很大程度上,沒有消費者的信任,沒有國產奶粉企業的自信,正是“不嚴格監管”的惡果。只有施行“史上最嚴監管”,才能重塑國產奶粉企業自信,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
  當然,“史上最嚴監管”本身,是沒有民族品牌與洋品牌之分的,它對於同一行業中的奶粉企業和品牌一視同仁。如果某一天中國的消費者在購買嬰幼兒配方奶粉時,不再關心品牌的國家身份,這才是國產奶粉真正的成功。  (原標題:“史上最嚴監管”是國產奶粉救贖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94ylxx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