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心網訊(記者劉瑛)由全區各級科協組織牽頭的自治區第24屆“科技之冬”活動,近日陸續在全疆各地啟幕。天山南北那些原本因“冬閑”到來而寂靜的村落,此刻卻是一番熱鬧的景象。各種農技培訓、種植、養殖技術指導、先進生產經驗交流,讓許多農民悠閑的冬日時光變得忙碌起來……
  事實上,“科技之冬”只是在農村開展科普活動的一個剪影,隨著近年來自治區對農村科普工作的重視,越來越多的科普活動,以各種形式參與到農民的生產生活中去,為帶動農民依靠科技致富、提升勞動者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0月下旬,記者隨自治區科協調研組,歷時10天時間,行程5000公里,深入南疆五地州,就農村科普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採訪。
  ???? 技術培訓:從“灌輸”到渴求
  深秋的於田縣科克亞鄉,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幾排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旁,我見到了“土專家”巴吾冬·蘇力旦。當時,他正被幾個農民圍著,問西紅柿長勢的問題。
  巴吾冬·蘇力旦是於田縣科克亞鄉精心培養的“鄉土人才”。除了管理好自己的幾座大棚外,他還負責給村裡的大棚蔬菜種植戶傳授技術。每個月他可以領到150元的補貼。其實,他不太在乎這點補貼。但能拿這個錢,似乎是他的一種光榮,說明他是被認可的。每到冬季,巴吾冬·蘇力旦還會給當地農民講講課、做技術培訓。來聽課的農民不僅聽,還會提問,課堂氣氛很活躍。有時候,課堂直接就開在了大棚里,所有講解內容都可以進行“實戰”操作。
  其實,這樣的農技“實戰”培訓在整個和田地區都很普及。和田地區是“科技之冬”的發源地。早在1988年,和田地區就開始利用冬閑進行大規模的農民科技和實用技術培訓。但當時的效果並不理想,很多農民不願意去參加培訓。為了鼓勵農牧民參加這一培訓,都要按慣例給每位參加培訓的農民準備兩個烤包子,培訓結束後發放。而現在,烤包子不再發了,農民會主動向農技人員提出:下一次講課時他們想聽什麼內容。甚至還有農民會把家庭成員召集齊,主動請農技人員到家裡去講課。
  從最初用兩個烤包子吸引農民來參加“科技之冬”的培訓,到現在農民主動提出需要什麼內容的培訓,希望做個科技明白人,這樣的變化讓和田地區科協黨組書記任建明很欣慰。他告訴記者,如今,他們開展的“需求式”培養模式,極大地提升了農牧民參與培訓的熱情。同時,他們還將授課人員的報酬同農民的滿意度、是否在生產中產生效益相掛鉤,增強了授課人員的責任心。
  在基層科普培訓被農牧民全面接受之後,新問題接踵而至——基層科普志願者的匱乏。一方面,懂技術且能將那些種植、養殖技術淺顯易懂地講解給農牧民的人並不多。另一方面,目前所謂的對農牧區科普志願者提供技術服務的補貼過低,不能很好地調動他們主動服務的積極性。這就造成對於不少農牧民來說,能讓“科技明白人”提供面對面服務的機會並不多。或者,根本沒有那麼多可以提供技術服務的人員。人才隊伍的匱乏,不能不引起關註。  (原標題:新疆農村科普在探索中前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l94ylxxe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